易学与管理
您的位置:国际易学联合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 / 易学与管理 / 正文

海東儒雅亦中華──韓國朝鮮李朝漢陽京城經學與易學建構思想析論

海東儒雅亦中華

──韓國朝鮮李朝漢陽京城經學與易學建構思想析論

賴貴三*

提要

筆者於2011.9-2012.8客座講學於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韓國外國語大學校中國學部,客座期間多次走訪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建構之王城──漢陽(後名「漢城」,今易名為「首爾」),王宮──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原名「慶德宮」)與德壽宮(原名「慶運宮」),合稱「朝鮮五大法宮」,雖屢經戰亂摧殘,目前復原保存良好,斐然可觀。而五大王宮中,除德壽宮正門原名「大安門」,後改為今「大漢門」外,其餘正門都冠以「化」字,分別為「光化門」、「敦化門」、「弘化門」、「興化門」;再者,除德壽宮主殿冠名「中和殿」外,其餘主殿都冠以「政」字,依序為「勤政殿」、「仁政殿」、「明政殿」、「崇政殿」,以上命名都深富儒家政教經典義涵。此外,東大門名「興仁之門」,南大門名「崇禮門」,西大門名「敦義門」,北大門名「弘智門」,城中心鐘閣名為「普信閣」;以及祭祀歷代大王、后妃之「宗廟」,奉祀至聖先師之「文廟」,奉祀武聖關公之「東廟」,雲峴宮之「老安堂」、「老樂堂」、「二老堂」等,在在顯示出濃厚的經學與《易》學義理。本文即以此為核心,探討剖析其中精微的經義禮學。

關鍵詞:朝鮮王朝,漢陽京城,五大法宮,四大城門,普信閣,三廟,經學。

一、前言

位於漢江北面之「漢陽」(漢城,今名為首爾),1392年,朝鮮太祖(1392-1398)李成桂(旦,君晉,松軒,1335-1408)在開京(今開城)建立朝鮮王朝;1394年,遷都漢陽,並改名為「漢城」,漢城四面青山環繞,中有漢江磅礡流淌。朝鮮王朝於620前建國定都後,立即著手進行王宮、宗廟、社稷、都城與城門等的修建,從此成為韓國的中心城市。1945年8月,朝鮮半島光復後不久即南北分治,李承晚(承龍,雩南,1875-1965)在京城建立「大韓民國」,將京城之名改為「서울」(英譯Seoul),沿用李朝時期的漢字名「漢城」。2005年1月19日,時任市長的李明博(1941-)宣布將「서울」的中文譯名改為「首爾」,並通知中國政府,「서울」一詞在韓語是首都之意,自此「首爾」便成為韓國首都的專名。

現代的首爾特別市及鄰近的仁川廣域市、京畿道,合計國民人口數超過二千萬,幾佔全國人口的半數。首爾市中心遍布寬廣的街道與林立的高樓大廈,已經成為國際著名的大都會;不過,一百多年前,首爾還是一個十分傳統的城市,國家的一切活動都以大王與王室家族居住的王宮為中心而展開。當時最高級的物產與人才,都集中到首爾;因此,朝鮮王朝最高雅的王室文化,在首爾也逐漸繁榮豐美已超過620年,成為韓國體現東亞儒家傳統文化的歷史活化石。

首爾(漢城)是朝鮮王朝518年間的都城,修建有眾多古蹟。朝鮮李朝時代重要代表性的殿廟與其他建築,犖犖大者有:景福宮、昌德宮(連接「後苑」)、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雲峴宮,以及宗廟社稷成均館文廟、關聖帝君東廟、南大門、東大門、舊漢城城牆、南漢山城、北漢山城、貞陵、洪陵、懿陵、宣靖陵、獻仁陵、泰康陵等。其中,大部分筆者皆多次履勘踏察,深感於韓儒命名取義、結構布局等,都與與儒家經典思想息息相通,因此客座講學期間,積極遊覽賞翫,並深入研習、廣泛瞭解傳統韓國歷史與文化,撰寫本文實欲開張內蘊的經學義理,以收「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周易‧觀‧六四》爻辭)的觀善教化作用,朝鮮王朝「禮樂衣冠第」文質彬彬的風度、「詩書孔孟家」仁禮泱泱的儒學典範,經由韓國政府大力投資建設,至今維復良好,並能極力保存廣為弘揚,可謂東亞儒家文化圈中,「通經致用」最為成功而影響深遠的禮儀之邦。

二、五大法宮、雲峴宮及其經學義理探析

首爾是一個美麗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她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在一起,在首爾可以瀏覽參觀到許多傳統文化,其中朝鮮王宮是規模最大、保存修建最完好的文化遺產。王宮是威嚴不可侵犯的神聖場所,為治國之中樞。首爾共擁有五座朝鮮王朝時期的王宮,先後分別是:景福宮、昌德宮(連接「後苑」)、昌慶宮、慶熙宮、德壽宮。此外,高宗(1863-1907;李熙,命福,載晃,1852-1919)出生地的雲峴宮,也是值得一看的歷史性建築。

通過王宮建築名稱裡的「殿」、「堂」、「閣」、「齋」、「軒」、「樓」、「亭」等字,可以猜測或理解相應建築的規格與用途。「殿」是王宮裡規格最高的建築,「殿」字只能用於王、大妃、王妃專用建築。一般來說,「堂」字主要用於處理政務或世子起居的建築;「閣」字用於殿或堂的附屬建築;「齋」與「軒」(尤指正式場合)二字,用於休息用建築;「樓」(兩層建築)與「亭」二字,則用於宴會用建築。此外,所謂王宮特指兼具「宮」(王的生活區)與「闕」(政務區,也兼含為保衛王宮而修建的城樓之意),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慶熙宮與德壽宮屬之。但是除了五大法宮之外,「宮」字還用於王即位入王宮前生活過的地方,比如高宗的出生地雲峴宮;或者用於尊稱生活在王宮裡的王、王族離開王宮後生活的地方。悠遊其中,包藏涵蘊著韓國祖先哲學、智慧與精神的王宮,能夠持續而永遠地將現代人們的生活,點染得更為豐富多姿多采,也將成為文化薪傳的寶庫。

朝鮮王宮正門全部朝南,景福宮光化門為漢陽王城的中心主軸,至於昌德宮敦化門、昌慶宮弘化門、慶熙宮興化門、德壽宮仁化門莫不如此。而且,王宮正門都有「化」字,意思是「教化百姓」,筆者以為取義為《中庸》第十三章:「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以下簡述各宮及其正門沿革史略,並探討其中經學義理。

(一)景福宮與光化門

首爾作為朝鮮王朝的首都,是以北嶽山下的景福宮為中心規劃的都城。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象徵代表性王宮,也是代表朝鮮王朝的第一號王宮,座落在都城首爾的風水寶地──以北嶽山為主山的向陽平地上。此宮由朝鮮開國大王──太祖李成桂於1394年創建,1395年落成,不但歷史最為悠久,而且規模宏大,格局嚴密。景福宮作為王居住的王宮,修建時當然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儘管如此,所有殿閣按其等級與用途之不同,建造與其相符的規模與模樣,而不追求豪華或氣勢宏偉。

而景福宮正門──光化門,座北朝南連接朱雀大路至南大門──崇禮門,構成首爾都城的中軸主線;「光化」二字,取義於「光照寰宇,教化四方」的寓意。現在的光化門,也歷經幾次被毀的悲慘命運,最終於2010年重建落成。如今,每一小時整點,都有守衛門將換崗儀式,每個季節經常舉辦各種多元的文化活動,持續發揮其傳統教化價值。此門因其精細的工藝、巧妙的結構與壯麗的外觀,已經成為首爾世宗大路廣場前的傳統精神象徵。

第四代世宗大王(1418-1450;李祹,1397-1450)曾在景福宮公布「訓民正音」,此為鄭麟趾(伯雎,學易齋,1396-1478)等學者創制的朝鮮語書寫文字,又稱諺文,今多稱韓文、韓字,其結構基本原理取義於《周易》「天地人──三才」之道。韓文(Hangeul)為拼音文字,原有28字,其中母音字母17個,子音字母11個。該書完成於1443年末或1444年初,於1446年正式出版。為紀念世宗大王創制韓文「訓民正音」,每年的10月9日為韓文節國定假日;世宗大王的生日5月15日(陰曆4月10日)國定為「教師節」,學生們在這一天都會為尊敬的老師們,誠摯獻上鮮花與禮物。另據《世宗實錄》有許多與儒家經學相關的記載,如引《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423年7月3日)以及強調「法」與「信」為國家的大柄大寶,曰:「況法者為國之大柄,信者人君之大寶也。」(1425年4月14日)這些嘉言懿政,對於後來韓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精神,發揮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力。

有關景福宮的創建歷史沿革,依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大致如下:朝鮮太祖四年(1395)九月,太祖李成桂下令儒臣鄭道傳(宗之,三峰,1342-1398)在高麗故宮遺跡的基礎上加以擴建,並興建新的建築。因此,朝鮮王朝遷都漢城以後,宮殿、宗廟的位置與稱號,以及漢城諸門的稱號,都是鄭道傳所擬定,充分顯示出濃厚的儒家思想特色。同時,他編纂了《朝鮮經國典》,為朝鮮王朝的法制基礎的奠定頗有貢獻。

太祖五年(1396)元月,景福宮修建工程開始,同年九月初步竣工,命名為「宮城」。「景福」之名,取自《詩經‧大雅‧既醉》:「旣醉以酒,旣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有為新王朝祈福之意。其周圍1813步,有四門,正南為光化門、正北為神武門、正東為建春門、正西為迎秋門。正門光化門外東西設兩府、六曹、臺院(現在的世宗大路)。宮城內有宮殿建築500多棟,正殿是勤政殿。此後約200年間,作為朝鮮王朝的正宮使用。

明宗(1545-1567;李峘,1534-1567)八年(1553),景福宮發生大火,康寧殿、思政殿、欽敬閣被大火焚毀,歷代珍寶、書籍、大王大妃誥命、服飾文物全被燒毀,明宗、王妃沈氏與王大妃(文定王后,1501-1565)尹氏移居昌德宮。1592年,壬辰倭亂(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戰爭)爆發,忠州失守後,宣祖(1567-1608;李昖,1552-1608)倉促出宮,以大臣尹斗壽(子仰,梧陰,文靖,1533-1601)為扈從,星夜兼程逃往西北。在出宮前夕,宣祖下令在宮中舉火,將景福宮中歷代寶玩以及文武樓、弘文館所藏書籍、春秋館所藏曆代實錄、文獻「燒盡無遺」,景福宮再度被焚毀。辰倭亂結束後,朝鮮王室返回漢城,以成宗(1469-1494;李娎,1457-1494)之兄月山大君(李婷,子美,孝文,1454-1488)府邸為臨時行宮,改名「慶雲宮」。

因景福宮內殿宇繁多,工程浩大,而朝鮮王朝經過兩次倭亂之後經濟殘破,無力修復景福宮,只好將原來作為離宮的昌德宮當作正宮使用,景福宮從此被閒置約兩百七十年。1865年,高宗父親興宣大院君(李昰應,時伯,石坡,獻懿,1820-1898)為提高由旁系入繼王位的高宗聲望,重建王室威嚴,下令重建景福宮。當時復建時間日久、所費不貲,引發很大的民怨。據說大院君會想重建景福宮是因為他曾到過北京的紫禁城,有感於從宮門進去,要上馬、下馬、上轎、下轎、走路,經過重重宮門才會到達紫禁城內宮殿。讓他發出「泱泱大國,理當如此」的感嘆,因而回國後下令重建景福宮。復建完畢的新景福宮佔地12.6萬坪(57.75公頃),共由330棟建築組成,共有5792個房間。1868年,王宮由昌德宮轉移至此。不過由於日韓合併,高宗移居德壽宮、純宗(1907-1910;李坧,君邦,正軒,1874-1926)移居昌德宮,景福宮拆拆建建,現在的建築規模沒有當時的1/10,只留下部份建築。

朝鮮王朝希望依靠禮儀與道德打好國家根基,景福宮體現出的森嚴秩序與有節制的威嚴,正是來源於這種儒教價值觀。景福宮的字面意思是「享有可光耀萬年鴻福的王宮」,其名含有朝鮮王朝強烈的願望與理想──順應天意,統治百姓,期望子孫萬代永享太平。而正門「光化門」則體現出「光照寰宇」與「教化四方」的深刻義涵,充分體現出朝鮮王朝篤厚的儒學蘄嚮。 

(二)昌德宮與敦化門

昌德宮位於首爾東部,因此與昌慶宮合稱「東闕」,是深受朝鮮大王喜愛的宮殿。興建昌德宮的目的,是為了輔助景福宮。壬辰威倭亂結束之後,昌德宮先於景福宮重建,從此成為朝鮮名副其實的第二法宮。

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第一法宮,也是王權的象徵,重在突出威嚴與權威;昌德宮則在具備王宮的基本形制與規模的同時,又完美的融入於自然,因此其以優美的景觀而受到矚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後苑」,此苑四周青山、緩坡圍繞,在朝鮮王宮後苑中,面積最大,景色最美,這裏的原始地形與地勢,得到了最大的保留,尤其最小程度的人工修整,突顯出自然環境的美麗,其布局手法十分靈巧美妙。

正祖(1776-1800;李祘,亨運,弘齋,1752-1800)時期使朝鮮王朝的文化得到繁榮發展,他即位後馬上在昌德宮後苑修建「奎章閣」,廣招人才,並經常於大臣在後苑芙蓉池附近閑游、賦詩、商議國事,斯情斯景,筆者曾數度親訪,彷彿一一浮現眼前,令人心曠神怡。昌德宮與後苑充分而完美融入於自然環境之中,又因擁有王宮建築與傳統園林的原形,成為值得驕傲的文化遺產,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昌德宮「昌德」一名,含有「昌隆政教道德」之意,與儒家仁民愛物思想釐然相通;至於其正門名為「敦化」,則取義於《中庸》第三十章:「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寄託「敦風化俗」之意。

(三)昌慶宮與弘化門

昌慶宮是繼景福宮、昌德宮之後修建的第三座王宮。昌慶宮西鄰昌德宮,與昌德宮合稱「東闕」;向南,隔著低矮山丘,與供奉歷代王、王妃神位的宗廟相連,形成一個深具朝鮮王朝特色的傳統文化遺產大景區。

在朝鮮初期,景福宮用作法宮,昌德宮則為輔助作用。後來,因昌德宮居住空間日漸不足;於是,第九代成宗(1469-1494;李娎,1457-1494)在昌德宮附近太宗(1400-1418;李芳遠,1367-1422)傳位予世宗後居住的「康壽宮」基礎上,增加部分建築後形成的王宮,另建此座王宮提供長輩──第七代世祖妃貞熹王后(成宗祖母)、第八代睿宗妃安順王后(成宗叔母)與德宗妃昭惠王后(成宗母親)三位大妃居住,使其生活更加舒適,並表達孝敬之道。王妃寢殿為「通明殿」是内殿的核心,規模很大,四邊風景十分優美。張禧嬪(景宗母)曾在通明殿附近暗埋凶物詛咒肅宗妃仁顯王后,後來被賜毒酒,此殿因這個內宮故事而遠近聞名。

昌慶宮內殿區大於外殿區,此是因為王為擴大生活空間而修建的別宮,並非為王處理政務而建,因此與景福宮或昌德宮相比,無論是規模還是布局,都有很大區別,這也是昌慶宮的另一個特色。儘管如此,昌慶宮的正殿、便殿等政治性建築也十分完備,絲毫不遜色於法定正式王宮。

王的婚禮是國家重要活動之一,昌慶宮正殿明政殿曾舉行過英祖(1724-1776;李昑,光叔,養性軒,1694-1776)嘉禮式,66歲的英祖在此殿迎娶15歲的貞純王后,此次嘉禮式詳細記錄於《英祖貞純王后嘉禮都監儀軌》之中,尚可考見朝鮮王朝嘉禮的具體儀軌。此外,據載英祖曾經在弘化門前,親自向百姓詢問是否贊成《均役法》。

昌慶宮是朝鮮時期王宮中唯一一座坐西朝東的王宮,正門弘化門與正殿明政殿都朝東,這是順應南、西、北三面為丘陵,東面為平原地勢而修建的結果;雖然如此,但是昌慶宮大部分殿閣與闕內各司官署,仍然座北朝南。昌慶宮環境氣氛比其他王宮悠閒自由、幽靜雅致許多。

昌慶宮最初是為尊敬孝養王室長輩而建,後來逐漸發展為一般王室成員居住的內殿區。歷史上很多關於王的赤誠孝心、愛情,王與世子之間的愛憎恩怨,王妃與一般後宮之間的矛盾等內容故事,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張禧嬪與仁顯王后、英祖與思悼世子的王室故事,大都發生在這裡,昌慶宮內殿向充滿著朝鮮王族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而留下許多悲喜交加的歷史故事篇章,置身其間可以傾聽王室的故事。

(三)慶熙宮與興化門

慶熙宮是朝鮮後期的離宮,第15代王光海君(1608-1623;李琿,1575-1641)九年(1617)動工興建,於十五年(1623)竣工,因位於首爾西部,因此又稱為「西闕」,是一座樸素而美麗的王宮。在「東闕──昌德宮」用作法宮的時期,慶熙宮一直作為輔助王宮使用。而其鼎盛時期,僅擁有正式名稱的殿閣就有120餘座,包括正殿崇政殿、便殿資政殿、寢殿隆福殿、會祥殿,正門興化門等,慶熙宮不愧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宏偉王宮。可惜,目前的慶熙宮面積已經大大地縮小了,不復舊觀。

慶熙宮初名「慶德宮」,因與元宗號「敬德」讀音相似,故第21代王英祖三十六年(1760)改稱為慶熙宮。仁祖(1623-1649;李倧,和伯,松窓,1595 -1649)以後,以至第25代王哲宗(1849-1863;李昪,道升,1831-1863)時期為止,共有十代國王居住於此,特別是英祖,在位期間將近一半時間在此宮度過,故此宮泰寧殿中供奉著英祖御真(肖像畫)。

(四)德壽宮與仁化門

縱觀朝鮮王朝時期,德壽宮共有兩次成為法宮,第一次是在壬辰倭亂之中,避難歸來的宣祖沒有合適的王室居住,只好把王族月山大君的私宅作為臨時王宮──貞陵洞行宮。後來,光海君遷往昌德宮居住,此一行宮遂改稱為「慶運宮」。第二次用作王宮是朝鮮末期,高宗離開臨時避身處──俄國公使館後,遷往慶運宮居住。

朝鮮末期,政局混亂。主要原因是開化後,如洪水般闖入朝鮮的西歐列強圍繞在朝鮮的權益展開激烈的角逐。高宗從俄國公使館返回後,把國號由朝鮮改為大韓帝國,新建圜丘團,祭天後即皇帝位。此後,高宗對慶運宮裡的所有建築進行了重建,使之符合大韓帝國的地位。德壽宮在高宗時期,曾經橫跨今天的貞洞、市廳門前廣場一帶,規模大約是今天的三倍。然而,高宗的決心與努力,終被日本帝國主義所挫折中斷。高宗迫於高壓,最終退位。從那時起,慶運宮改稱德壽宮。高宗退位後,直到去世,一直生活在德壽宮;繼承皇位的純宗則遷到昌德宮居住,尊高宗為「德壽」,寓含其祈求長壽之意。

開化後,隨著西歐列強外交官、傳教士在貞洞一帶聚居,德壽宮與貞洞開始快速接受近代文明與新事物。今天,德壽宮以及附近的貞洞仍然保留有開化後進入朝鮮的外國傳教士修建的教會、學校、外國公館的遺蹟。德壽宮引進西式建築,傳統與現代相遇,這一點不同於其他王宮,其原因即在此。

德壽宮正殿「中和殿」與其他法宮各以「政」字命名迥然不同,取義於《中庸》第一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德壽宮內殿主要建築為「咸寧殿」,是高宗的便殿與寢殿,也是高宗去世的地方。「咸寧」二字,語出《周易‧乾‧彖傳》:「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其正門「光明門」,1938年日本人將此門移至石造殿對面樹林裡,門內擺設奉太祖之命制造的興天寺鐘、自擊漏與神機箭機車等文化遺產。與其他王宮不同的是,德壽宮裡沒有王妃寢殿,這是因為明成皇后(閔茲暎,1851-1895)遇害後,高宗再也沒有迎娶王妃。雖然德壽宮沒有王妃寢殿,卻建有用來供奉明成皇后神位與位牌的「景孝殿」,該殿1904年毀於大火,在其原址新建了一座德弘殿,修建目的在於接見外國使臣,其外觀雖是韓國傳統住宅,內部裝潢卻是西式風格;而連接德弘殿與靜觀軒的花牆,以及牆上的拱券門──惟賢門,卻是十分典雅華麗,與這兩座建築的接待賓客性質十分符合。

從1900年到1910年建立的西洋式石造建築──石造殿,作用為高宗皇帝的寢殿兼便殿。在德壽宮興建西洋式建築是大韓帝國近代化政策的一環,其一層是四侍從起居室與附屬設施,二層是用於待客的會客室,三層是皇帝的起居室;而1938年竣工的石造殿別館,今天已用作美術館,經常舉辦各項專題展覽。

靜觀軒是高宗請俄國建築師修建的一座融入傳統風格的西式新建築,主要用於舉行宴會與休息。「靜觀」含有「靜觀天下之處」之意,由此可以揣摩高宗當時的情景。位於咸寧殿後,充作後苑涼亭,高宗喜歡在此軒與各國外交官舉行宴會、喝咖啡。高宗在俄國公使館第一次品嘗咖啡,從此成為咖啡愛好者,常往靜觀軒喝咖啡,現今韓國各大學校附近咖啡店林立,不知是否亦與此相關?靜觀軒位於德壽宮東側,而石造殿則座落於西側,是一座純西式建築,從昔御堂至石造殿有一條幽靜的散步小徑,行走其間可以令人陶然忘憂。

德壽宮銘記著曲折艱辛的朝鮮王朝近代歷史,如今宮牆外貞洞路一帶,將德壽宮、周圍美景、近現代建築史蹟、現代文化藝術場所等,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融合一體,已成為首爾最受青睞、公認最為優美愜意的散步談情之路。

(五)雲峴宮與四堂

雲峴宮是朝鮮第26代國王高宗在登基前生活過的潛邸,也是其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的府邸,興宣君代幼子高宗在此為舞臺,執政統治了國家十年。雲峴宮因有書雲觀的坡道而得名,在此可以體驗朝鮮末期的王室文化。

高宗元年(1864)修建了老安堂與老樂堂,高宗六年(1869)又修建了二老堂與永老堂(今已不存),為了便於來往昌德宮,開設了高宗專用的敬覲門與興宣大院君專用的恭覲門,但今已不復存在。1912年修建洋館,用作接待客人。

老安堂是興宣大院君議論國政之處,老樂堂與二老堂分別作為裡間與廂房使用,匾額多為朝鮮著名書法家金正喜(秋史,阮堂,1786-1856)以隸書所題寫。其中,「老安堂」的牌匾,語出《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意味著讓老人安心的治國理念,也說明了大院君因其子成為國王,自己可以安度晚年而感到心滿意足的情緒。

王宮既是見證歷史上產生或大或小具有影響性事件的歷史性場所,也是見證王及王室成員日常生活與喜怒哀樂的生活場所。從王宮傳下來的歷史、人物、建築與自然等諸多內容中,涵蘊著朝鮮祖先們在悠久歷史與閒澹生活中,領悟出的智慧。因此,首爾的王宮,不論何時都會令人領略到大自然的美麗與悠久歷史傳統的馨香。首爾的王宮是最可以使韓國人已經生活了數百年,並且今後仍將持續維繫下去,而更加璀璨奪目的驕傲與繁榮發展的動力。

三、四大城門、鐘閣及其《易》學與經學義理探析

韓國國旗以「陰陽太極」與「伏羲先天四正卦──〈乾〉〈坤〉〈離〉〈坎〉」為主要構作,雖有推原究本的天地自然之《易》的義理蘊涵,而其實始自宋儒邵雍(康節,1012-1077)的先天圖說創設,可謂「返本開新」,饒富《周易》「絜靜精微之教」。而除了韓國國旗本於邵雍先天之學外;朝鮮李氏開國之君李成桂(1335-1408)太祖(在位1392-1398)定都漢陽(即後來之漢城,今改名首爾)之後,除積極營造「景福宮」等宮闕之外,又本於《周易‧乾‧文言傳》「元亨利貞」為「仁禮義智」四德之說,創建「後天四正」東南西北方位城門,今尚存有「東大門──興仁之門」、「東小門──光熙門」、「南大門──崇禮門」;「北大門」早已不存,應四德之「貞」,其名為「弘智門」;「西大門」原存,應四德之「利」,其名為「敦義門」,後拆除興建馬路,今僅存路邊解說牌示,十分可惜。此外,為了配合漢代「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中的「信」,又在城內修建了「普信閣」(보신각),五位五行五德皆相應。

四大城門目前僅存東大門「興仁之門」與南大門「崇禮門」。東大門最早於朝鮮太祖七年(1398)修建都城時築成,端宗(1452-1455;李弘暐,1441-1457)元年(1453)重修;現存建築為高宗六年(1869)修建,指定編號為「寶物第一號」。城門樓中間的拱形門又叫「霓虹門」,為花崗岩材質的宏偉門樓。門樓外建有南大門所沒有的半圓形甕城,體現了朝鮮時代後期城門建築的完美特色。其中東大門取名興仁之門,而門匾額上特別地寫上「之」字,據說是因為東大門所在的東城地勢較低,因此出於風水考量,並為補益東大門前方平坦地勢的氣運,而加上一個「之」字,以增加其地力。

興仁之門與崇禮門是首爾最大的城門。興仁之門的門樓較好地體現了19世紀,結構銜接簡單而裝飾豐富的建築特點。另外,興仁之門的前面建有防禦敵人攻城的半圓形甕城,這在首爾城門當中是獨一無二的。南大門崇禮門的匾額則為豎寫,則是為了抵擋來自南方冠岳山的火氣,朝鮮太祖七年(1398)建成,為現存最典型的朝鮮王朝建築之一,指定編號為「國寶第一號」。1908年,原與城門銜接的城垣被拆除,只留下石造的「崇禮門」。城門呈拱形,上建有兩層木造樓閣。

普信閣,閣名由高宗所賜,原名「鐘閣」,太祖四年(1395)九月建成,曾經四次被焚毀重建;現在的普信閣是1979年由首爾市重建,東西有五間,南北有四角,是一座兩層的閣樓。普信閣大鐘鑄於世宗十四年(1468),為韓國第二號寶物,主要用來報時,如今保存於國立中央博物館中;目前閣中大鐘是1985年由大眾出資所共建。朝鮮時代普信閣的鐘聲,乃作為開關四大門與四小門的信號,在每天的凌晨四點敲33下,晚間十點敲28下,為城裡人報時,並按照鐘聲開關城門。現在每天中午有擊鐘兵巡查普信閣周圍的儀式,也有身穿古裝守備普信閣的儀式,並開放參觀民眾上樓體驗鐘聲的磅礡震盪氣勢,深富薪傳傳統教育的意義與作用。

四、三大廟及其經學義理探析

(一)神聖莊嚴的「宗廟」

「宗廟」是神聖莊嚴的王室祠堂,宗廟雖然不是王宮,卻是朝鮮王朝的精神支柱,受重視程度不亞於王宮。宗廟與王宮是象徵國家的代表場所,因其規模最大,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修建而成;因此,昌德宮(含後苑)與宗廟已經列入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宗廟是朝鮮時期國家的祠堂,供奉歷代王與王妃的神位,並定期舉行盛大祭祀。宗廟祭禮是當時最重要的國家大典,必需按照嚴格的規矩進行,由王親自主祭,並配有宗廟祭禮樂,為典禮增添更為莊嚴肅穆的氣氛。

宗廟被低矮的青山與茂林環繞,由供奉歷代王與王妃神位的正殿、永寧殿,以及準備祭禮所需的幾座附屬殿閣所組成。所有殿閣僅使用最小限度的色彩,沒有華麗的彩畫,盡量減少裝飾與技巧運用,這是基於宗廟是作為供奉祖先神靈的肅靜虔誠的場所。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日,宗廟都會舉行大祭,2012年5月6日週日午前至傍晚,舉辦御駕遊行與宗廟大祭時,筆者適在首爾韓國外國語大學校客座講學,特別前往全程觀禮,感受十分震撼,印象極為深刻。雖然,朝鮮王朝已經消亡,但用來祭奠王室祖先的建築、祭祀與祭樂,至今仍保留完好。韓國大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為前朝鮮時代大王、王妃舉行祭禮,並將這種傳統延續600餘年之久的國家,真是令人敬佩與欽慕。

供奉朝鮮王朝歷代國王與王妃牌位的儒教祠堂,正殿正面極長,共分十九格,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一木結構建築。宗廟的氣氛莊嚴而精緻,被稱為「東方的巴特農神殿」,於199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每年五月的第一個週日,舉行祭祀儀式,從1464年起至今,一直保存著原有的儀式。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音樂被稱為「宗廟祭禮樂」宗廟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宗廟大祭與祭禮樂也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出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品名錄」,祭禮程序大致有:齋戒、就位、進請盛典、晨祼禮、薦俎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飲福受胙禮、撤籩豆、送神禮與望瘞禮,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十分肅穆壯美。筆者已購買宗廟大祭DVD與《宗廟‧宗廟祭禮》精裝專書一冊,可供日後觀賞翫味。

(二)大成明倫的「文廟」

文廟釋奠大祭,是為了祭奠孔子以博愛、仁愛與完美的人格追求理想政治的精神世界而舉行的祭禮。釋奠大祭在供奉著孔子牌位的成均館大學校文廟聖殿,於每年5月中旬、9月28日各分春秋兩季各舉行一次。2011年9月28日秋祭與2012年5月11日春祭,筆者適客座講學於首爾韓國外國語大學校,都特別親往觀禮,體會到儒家思想與祭孔典禮的興仁敦化氣氛,感受極為深刻。

祭禮程序大致有:奠幣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分獻禮、飲福受胙禮、撤籩豆、望瘞禮與一般焚香。文廟奉享有五聖(至聖孔夫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孔門十哲(閔損、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賜、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顓孫師)、宋朝六賢(周惇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朱熹)、韓國十八賢(薛聰、崔致遠、安裕、鄭夢周、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李滉、金麟厚、李珥、成渾、金長生、趙憲、金集、宋時烈、宋浚吉、朴世采)。祭禮樂章則有:凝安之樂、明安之樂、成安之樂;成安之樂、娛安之樂、凝安之樂。彬彬蔚蔚,漪歟盛哉!

文廟設有「尊經閣」,「尊經閣」一名由朝鮮第九代大王成宗所賜,座落於成均館明倫堂之後。此閣之作用,據徐居正(剛中,四佳亭,1420-1488)〈尊經閣記〉謂為「恭謹保管經書之樓閣」。成宗為協助成均館儒生研究學問,於成宗六年乙未(1475)三月設立此閣,作為朝鮮時代最高教育機構成均館之圖書館,此閣後歷經多次火災與兵燹,又在近代化過程中,屢次經歷圖書遺失、轉移等諸多磨難,閣中原藏一部分歸藏此館,多半已難知下落去向;今成均館大學六百週年紀念大樓四樓專設線裝古籍典藏書室──「尊經閣」,為2000年3月創立之「東亞學術院」下屬機構,致力於古書之收集、受贈、搜購等,成為近代東亞學專業圖書館,現有線裝本古書76000餘冊、韓文與外文圖書60000餘冊,並擁有470000餘片古書原文、書志數據庫13000餘種,與東亞學相關之學術雜誌760餘種、微縮膠捲17000餘捲、光盤幾百餘張,其中善本有《陶隱先生文集》、《應制詩注》、《胎教新記》、《完營日記》等,價值連城。該閣「韓國經學資料系統」(http://koco.skku.edu)乃針對成均館大學校「大東文化研究院」自1988年開始編輯全套之《韓國經學資料集成》與續集,進行數碼處理後之專門知識信息資料庫,大有裨益於韓國儒學研究。

(三)義薄雲天的「東廟」

東廟是奉祀三國時代蜀漢名將關羽(雲長,?-220)的祠堂,原稱「東關王廟」。東廟在韓國建造的原因乃是壬辰倭亂之際,一般認為能成功擊退倭寇,全歸功關羽神靈的保祐。因此,明朝神宗派遣大臣送來建築祠堂的費用與御筆匾額。朝鮮王朝遂於宣祖三十二年(1599)開工,歷經二年後竣工。主殿內有關羽的木造像,侍從關平(坦之,178-220)與副將周倉等的雕像,已經保存了四百多年實在罕見。

東廟只有大殿一座,平時都不開啟,廟門外平日都是熙熙攘攘的二手市場,與廟內沈靜肅穆的氣氛迥然不同。筆者錄有相關朝鮮時期「關聖帝君祠廟」的碑文二篇,可以略知其歷史沿革與創設意義,關聖帝廟為大家熟知,茲不冗贅。

五、結論

(一)朝鮮王朝重視節儉,更崇尚禮儀道德,並以嚴謹的儒家論倫理整治國家秩序,如世宗大王(1418-1450;李祹,元正,1397-1450)即曾手書:「忠孝傳家,世守仁敬。」這種根本精神在王宮建築裡也有所體現。樸素而威嚴,收斂沈靜之美,都是在五大法宮、雲峴宮,四大城門、鐘閣(普信閣)與三廟之中,可以深刻感受到的美德。

(二)王宮、城閣與祭廟建築,都歷經數不清的歷史事件,或被拆毀、或被重建,命運多變而乖舛。這些朝鮮王朝的歷史建築命運,其實與人毫無二致,同樣有誕生、成長與死亡。如果,人們能把這些歷史建築作為存留有王族生活印記的特殊場所留在心底,並嘗試想像與感受在這些歷史建築裡歡笑與哭泣過的人們的心緒,將會發現這些歷史建築不但是曾經出現在無近歷史長河中的過去空間,而且是在今天生活裡仍然具有深遠意義的現代空間。

(三)大韓民國「太極」國旗既根本于邵雍「伏羲先天八卦圖位」之說,京城四大城門實亦承傳邵雍「文王後天八卦圖位」之說,而皆淵源於《周易‧乾‧文言傳》、《繫辭傳》與《說卦傳》,《中庸》第三十章所謂「大德敦化」,此「化」字於朝鮮李朝四大法宮正門表現得尤其淋漓盡致──景福宮「光化門」、昌德宮「敦化門」、昌慶宮「弘化門」、慶熙宮「興化門」,而朝鮮末代法宮「德壽宮」(原慶運宮)其正門「大漢門」、正殿「中和殿」,亦深得中華文化之肯綮蘊致,值得中韓兩國人民善加體會、仔細翫味,為未來友好交流親善再創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