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解读
您的位置:国际易学联合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 / 国学解读 / 正文

胡焱照:文化自信源于“道”

文化自信源于“道”

胡焱照

 

人生的根本问题无非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这既是个古老的问题,又是一代又一代人们苦苦探寻的新问题。把这个问题悟透了,“才会找到我了”,人生的境地才会豁然开朗。

随着工业化迅速发展,世界竞争空前激烈,分化冲突不断,地球人还远没有达到公平、公道;文明差距,地域差异,文化冲突,导致人们浮躁、焦虑、甚至恐慌,失去了自性,找不到自我。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空前的文化浩劫,人道浩劫,生态浩劫,使人们的幸福感、快乐感没有提升,迷茫、困惑、忧虑更多地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都是为什么呢?离“道”太远了。

千百劫以来,修行人都在寻找真理,探求宇宙真相。老子等古圣先贤把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少数大德之人也领悟了,但许许多多的人们作为新课题还在迷茫、探寻。

道为何?如一定要解释,那相对于充满虚妄的人世间来说,道就是“虚空”和妄想,是超科学的,“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对于有大格局和大境界的人来说,道为内化于心的实在。

下面我从六方面谈谈“道”:

尊敬“道”

(一)天文证道

从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看,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中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开篇的时候讲:“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在浩瀚的宇宙中,银河系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约有2000多亿个恒星,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星系,每个星系又拥有几百到几万亿颗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如此无穷无尽的星系、星体时时刻刻在有规律的运行着,周而复始,分毫不差;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量子纠缠的发掘,微观世界同样井然有序。那一定有人类无法企及的力量在支配、组织和统领着这一切,否则这个世界怎么能够如此万象森然、运转有序呢?!

在天地之间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科技越发达,越发现宇宙间有不可穷尽的秘密;智能越活跃,越惊叹人世间有不计其数的神奇。

似乎天地为每一个物种划定了一个空间,规范了一种轨道,构建了一种景观,人类无例外地永远有不可逾越的时空。哪怕积累了多少次的史前文明,或人类如何延续,都有无法企及、无从突破的规定空间以外的领域。人类认知的总和相对宇宙不过是沧海一粟!

宇宙这样丰富多彩,又循环往复,互动有序,高度智能,既精准管控着自己,又无私奉献着自己。令人类文明无法复制,人间效能无法仿制,只能望而生畏,俯首称臣。

俗话说:“公者千秋,私者一时”,如太阳作为宇宙的一个生命体和长寿星,无私奉献自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时刻刻,焕发地球无数生命,不求荣誉,不求回报,没有自我,其博爱、诚信、俭约、进取,就是对人类的示范,“道”的宣言。

(二)地理证道

从当今发掘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看,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我们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了6亿年至2.5亿年前的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了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在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

中国地理龙脉分布载现着中华文明的起伏。龙腾盛世,萦水繁荣,天华物宝,人杰地灵,黄河为中华母亲河,泰山为中华青龙山。

古人堪舆学,为人类勘察矿源、挖掘水源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徐州汉墓两壁平行线直至西安皇城。以长城为界,外侧就没有金矿。

许多古建筑与天同源同构。以“天”是一个以北极 “帝星” 为中心,以 “三桓”、“四象”、“二十八宿”为主干,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庞大的空中社会 。     

从地质分析可以看出,地球存在海洋变高山、高山变海洋的“洪水故事”,当人类科技发展到毁灭地球的时候,也是有悖“人法地”纲常的时候,人类或许濒临毁灭之期。这就是自然生态伦理观。

地标建筑反映地域文化。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反映着中华民族中庸文化和防御性的国防观;圆明园的焚毁也预示着封建王朝的尽期;黄河是母亲河,她的生态破坏或断流是人们精神污染的表象;英国从1825年白金汉宫作为女王宫标志着英国的崛起,1923年大本钟落成后,记载着号称“日不落帝国”的终(钟)止;印度有泰姬陵,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所以佛教在印度得不到弘扬。

人与社会和生态是息息相通的:

一个住宅有风水问题时,也是家庭成员的麻烦时;

一个人身体出现问题时,也正是个人事业上的病态时;

一个人的工作关系最能反映他的家庭关系;

生态环境恶化区,必定是官场生态重灾区;

可见,天地人一脉相承,看似不相关联的事物有“道”通关,万物应尊敬道贵重德。

(三)人文证道

《本经训》云:“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

人体十二经络在一年里面的一进一出,恰好对应着二十四个节气。经络上有365个穴位,而自然界一年有365天,这也是人体与自然相联系的一个表现。我们知道每隔四年的二月份就会润一日,那么全年就变成366天,而人体也会相应的每四年出现一次膏肓穴,这个膏肓穴就叫做第366穴。在人患病的过程中,如果生病四年都还没有痊愈,那就会危及生命,这就是古语所说的“病入膏肓”。在治疗的过程中,膏肓穴出现的这一天也是很关键的,如果利用二月份润日这一天,通过膏肓穴对人体进行调整则可有效治疗与调节疾病。

人生活在宇宙间,和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要把有限的人生通过“道”与永恒的宇宙对接。

在古人内证探索中发现,在数万光年的地方的星宿,有时对人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人类不可能从宇宙自然中挣扎出来;基因绝对不是生命的终极物质,还有决定和影响基因的生命物质,这些东西,比基因更强大、更真实,时间更长。

同时,在河图、洛书中,水是最早衍生和长成的物质系列。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宇宙中的一个阳物衍生而出,地球上的六个阴物与其聚合,形成了水。在人身上形成肾的水藏。

“镶嵌”在宇宙中,“镶嵌”在“道”中,都在自然而然的“道”中有序作为。如在人体的自然关联中,心脏有问题时,左边手臂会酸、麻、痛;肝脏有问题时,晚上睡觉时小腿容易抽筋;肾脏出现问题时,说不出话或沙哑;脾胃出现问题时,偏头痛。如身体累了,通知人休息;饿了,通知饮食;憋尿了,通知去厕所。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动行为。

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用宇宙慧眼透视天地万物关系时,给予人类一缕曙光。他教导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宇宙万物是有层次等级的,这个层次就是:物种(人类)、天地、宇宙、道场。说明人类只是宇宙中一分子,必须自我定位,遵循天道,坚守地道,修行人道;老子又讲:“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规范了人类和万物是一家人,都是平等的兄弟,互敬互爱,和谐共生。既然人为万物之灵,那就该做万物之灵的事;老子还告诫我们:“天始万物,地生万物,人成万物。”即昭告人类一重任,就是参赞天地化育之伟业,这个责任太大了,就是在守规矩的同时维持秩序;“天主阴阳,地主柔刚,人主仁义。”这就规定了人类属性,既要博爱众生,又要秉持正义。这种属性是双重的,既要在人际间,又要在天地间。

人文孕育在天文之中,天文是人文的起点和终点。

二、体悟“道”

(一)“道”字解读

我们知道,解读汉字,字音通理,字形藏意,同音意通,同宗同意,一字一世界,一笔一菩提。汉字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反应“道”。

“道”字简繁体共有六种写法,在说文解字中道,由“辶”(辵,念chuò)和“首”组成。辵,上为“彳”(念chì)下为“止”。“彳”,甲骨、金文是左边半个十字路口形(亍,右边半个十字路口形);小篆像人的股、胫、足相连,人走路要大腿、小腿、脚连动。所以,道,本义就是人行的道路。

在所有的写法中,道字可以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也可左中右结构,还可以上中下全包围结构。各种结构俱全,由此可知,其意义无所不及。“道”字的本义是运动的源头。

道字:“辶”部是运化的意思;“首”(shǒu)字是天人合一的,包含天地万物,一切一切众生,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首”音通“守”,守自己的道德心灵。“首”音通“手”,万物一体,情同手足,也是代表劳作之意。

进一步分解首字,上面是个倒八字,一撇一捺作阴阳解,中间一横作“一炁”解,此乃道体,含纳一切之大一,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撇(丿)表天降,表天降甘露、天降智慧、天降光明等,下面的‘目’作双眼解,要开眼才能看明白道究竟为何,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完全开显,大道之永恒真实圆满之本体、无量无边之妙用方可完全通达无碍。

眼者心之机,即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在“道”字中间,乃道之灵明自觉,即一切众生之本心,禅宗所谓正法眼藏也。

自,自然、自由、自己,道法自然、自由自在、自悟自修自成——修道之事,谁也替不了谁,只能自己亲自修证,也可以指:道即自己之本性,自性圆满,不假外求。

    首,可有两义,一者,道生天地万物,道为一切之源,易经乾所言元也,二者,人生最重要者、第一要务莫过于悟道、修道、成道。

走之旁,行也,实践、实修、实证大道本性也,理事圆融,即世间法所说知行合一也。

故综合解为:修道,重点在头部,机关在双眼,抓手在一炁,把握在阴阳平衡,遵循在自然运化。

“道”音通“导”,导引,即是道引,人人以道为导引,人类就不会迷失方向,朝着光明觉悟的方向潜心修行,一定能到达觉悟的彼岸,这样,地球才有未来,人类才有未来。

(二)道的表现形式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统御,一切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无有例外。这个(假设的)统御者,不生不灭,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恒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没有任何属性的抽象实体,但是,人们在说她时给它附上了各种属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产生两种道:一个是无属性、无差别、无制限的道,称为不可说“道”,这种道只可直观体显与体悟;一个是有属性、有差别、有制限的道,称为可说的“道”。恒道是绝对的实在,是万物的本原和规律;而非恒道则是经过人主观化了的恒道,是一种现象或经验的东西。

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近似地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在历史上,各朝代治世法典和道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形而下者谓之器”。依法治世不一定是依道治世,顺势而为不一定是顺道而为。

庄子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道之本者,自然也。自然者,它自己如此,即无一切它自己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以此,故道经佛经,皆千说万说,无为、无住、无相、无体、无有、无无等等。只是让学者,不要以自己的心意神去改变道的运化。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知如不知,觉如不觉,有而当其无,尽量减少参与,以至于我无为而道无所不为。自然而然运化以至身与自然运化同一,名为得道。

道之中者,自然也。自然者,它们(他们、她们)自己如此,即无我自已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后天之道,源自先天之道,后天之道是先天之道的表现。先天之道表现为:无中生有,有中反无;柔弱胜刚强,以德而化,天下归;势未成,需静守,势已成,自向前;阴阳反复,阴阳相合;瓜熟蒂落;功成身退;等等

道之末者,自然也。自然者,它(他、她)自己如此,即有我与它(他、她)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使它(他、她)形成现在、过去、未来的运化。

此道者,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诡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等等不可尽言。此皆人与事物互相左右影响改变之道。

总之,“道”有三层意思:

1、宇宙的本源,道无名,在天地万物未生时即存在,是世界的生成者;

2、万物的本质,即世界之所以然,万物千差万别的决定者;

3、历史的本来,即世界形成、发展和生灭全部历史的设计者。

三)悟道的方法

一要读经,反复阅读最重要的经典,“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千卷,神交古人。”比如《四书五经》、《黄庭经》、《皇帝阴符经》、《修真图》、《内经图》、《道德经》、《皇帝内经》、《心经》、《孝经》等,经典是人生和人类历史的路标。现代科学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比如《皇帝内经》中谈到的经络图完整清晰,但现代医学设备却无从印证,所以,科学能推动科学,经典能推动大的科学。经典是古人外观、内证中得来的,而内证必须在高度道德条件下产生。

看到的为假象,实相是看不到的,要以圣贤经典为基础,修心悟道。

二要观摩自然,通过仰观俯察,把天文、地理映射的“大道”内化于心,明心见性。从天文悟天道: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从大地悟地道:厚德载物,生助万物。

得道者与天合一,与神合一(神明);失道者与人合一,与物合一(众生)。在大德们那里,道是天道,不合天什么时候也不能合道,归根返本才能有成。

三要做事,在生活工作中实践“道”的精神,发扬乾坤精神,追求自性,这也是最难的。依“道”而行,顺其自然。人生的目的,在求得好死。

四要修行,一是要清静,这很难;二是诚,诚则成;三是精,要超越自己,精益求精。内修宁静,外修天道,忠孝济世,节俭利人。

欲望太多的人是毫无天机的。天机只给那个内心很清明的人。

五是要感恩“道”,敬畏“道”,掌握易理,通达内证,求得秘法,天人合一。

六是发大誓愿,要为天下人的共同幸福努力。

三、定位“道”

道具有以下特性:

(一)最大性

“道”是天地之母,世界的本源,万物的根本。它超越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等经验范畴,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主宰。

(二)永恒性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根本上是令人费解的:一切有形之物,都是有生有灭,那么总该有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否则这个世界怎么能够是如此有序呢?万物与众生的本源都是“道”,它无形无质,虚静空漠,无所不在;却浑然一体,永不毁灭(老庄的学说)。

    (三)强制性

“道”是统治宇宙一切运动的法则。产生于宇宙之先,开辟天地之始,生育万物之母。道有决定性,不可侵犯,宇宙之内没有任何一物是不受道的制约,是自然界“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是必然,偶然性是不存在的。天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

(四)普遍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

(五)太极性

作为世界之不同于一般的,也不同于一般的,它既有的一面,又有的一面,道是以及一切万事万物的统一。

(六)神秘性

人们对宇宙的探索,目前还没有超出太阳系,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一千二百多亿个恒星系统之一,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不清的星系。对这些星系,人类的智慧是不可能彻底抵达的。    

人类科技之外,“道”在统管。道是最大的科技!

(七)超验性

   “天道”具人类的感官所不能全面体察的。比如,对于死亡,人类就不可能有全面的体察,因为一旦全面体察,人就死掉了,变成了非人类。

(八)无为性

“天主平衡”,“天道无为”,“天道无亲”,是说自然界有普济、无欲、不仁、有信的性质。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道虽生化万物抚育万物,但并不彰显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万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讲究的是无心而成化。

(九)忽略性

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但作用无穷无尽。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人们多集中精力追求身外之物,无暇顾及看不见的东西,但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最神圣最有价值的东西。

(十)简单性

大道至简,万物都有终始嗣的能力。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达本还源,自净其意。

为什么那么多世界顶级科学家,最终都都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甚至皈依佛门,因为他们虽然站在了人类科技的顶峰,但他们更深切的体会,只是触摸到科技的冰山一角,对科技神秘世界的敬畏油然而生!

心道合一,顶天立地。

四、易经“道”

《易经》为无字天书,它是深化已知、探究未知的钥匙,当科技发展遇到瓶颈时,需用易经引导;当“探幽索隐”触及到虚空时,需用易经探秘。

不读《易经》,《道德经》是读不懂的。

(一)易道同源

易经能包罗万象,包罗万象的惟有易经,它包含宇宙间的一切道理,符合自然法则,是“弥纶天地之道”的学问。孔子说:《易经》的学问,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任何一门学科一旦和易经相结合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易与天地准”,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脱离不了这个法则,这就是《易经》最大的“不易”之理,易经是宇宙万事万物一切学问的标准。

道创建了万物,一切在道中。易经中的道字和《道德经》中的道字同理,道德经、孝经、黄帝内经、黄帝宅经、山海经、阴符经、青囊经、玉尺经、天玉经等等都与易经没有冲突矛盾,都是一根藤上结的不同的瓜万法归宗,易道一体。

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地、医、命、相等源头都是易经。中国巫术和玄学同样归根于易经。常言道:万法归宗,知道了什么是宗,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四书五经”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易经》,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主干。

如果有读圣经的会知道,基督教也承认,太初有道。

(二)易术示道

一部《易经》,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象、数、理、占,这是《易经》的基本内容,它立体地昭示着三才之道在时空中的衔接,易术反映道,释道在易学。易经文化中象、数、占的术数应用,体现了天有佑人之德,目的让懂道的人趋吉避凶,像意告,数理告,体现了“道”示人的一面。

易经的理、象、数通了,就能知变、通、达,就能以道行事。

道决定事物的本来,易经的智慧恰恰在于掌握未来的变化,有一致性。预测科学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就是在搭建人道合一的直通车,是不语之“道”的翻译员。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从周朝《乾坤万年歌》,汉朝《马前课》,唐朝《推背图》,宋朝《梅花诗》,再到明朝《烧饼歌》,每个汉人长治久安的朝代都会留下一个准确而系统的预言。更奇怪的是姜子牙、张良、徐懋功、苗光义、刘伯温,每个都是真命天子的贴身谋臣。

一个个精准的预言犹如历史剧本,这种预言隐脉的现象是中华民族独有的。

《梅花易数》相传为宋代易学家邵雍所著,是把像、数带入八卦模型中以推演事物的吉凶。《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是一部以卦象来象征事物表达思想内容的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易经》可以说是一部象学之书。《系辞上》曰:“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比如,天垂象,用以启示有心人。气候异常,提示人类自省、自反、自救;社会失序,提示人类不可盲目求新求异。天垂象就是众生相。

学习应用《梅花易数》后,就能体会到“道”的存在了。

真把《易经》的数理弄通了,天下万事的道理没有不知道的。未卜先知,这就是《易经》数理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通道之法

中华民族是《易经》的民族,因为长期以来《易经》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面,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化基因。

《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这既是孔子对《易经》的评语,还是学易悟道的准则。“洁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很广泛。学易首先必须品行高“洁”,易学水平和境界水准是相辅相成、水涨船高的;恬淡虚无,舍物内证,无为而为,宁“静”致远;凝练“精”致,执着精进,舍身成仁;知几探“微”,探幽索隐。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学易就是要极深研几,学会在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行与止、先与后、舍与得、有为与无为间把握好分寸,适时、适地、适事、适人地判断、选择和行动。如果我们能洞见先机、重视微末、把握分寸、未雨绸缪,“不俟终日”地“见几而作”,就一定能趋吉避凶,增益无悔。

易经是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为人类解释天道、地道、人道打开了窗户,是人类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五、文化“道”

(一)易儒道释大贯通

透过表相看本质,则知诸教同源。儒学之真性通于道易佛,道学之真性通于儒易佛,易学之真性通于儒道佛,佛学之真性通于儒道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这些文化已根治在民族的血脉中,无时不在满足着人们持续的精神渴求,而儒释道就是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导航。

易儒释道文化相通,都在揭示“大道”。

儒学乃圣人之学,仁智兼备是为圣人;道学乃真人之学,自然无为是为真人;易学乃大人之学,本性完备是为大人;佛学乃觉悟之学,明心见性是为觉悟。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倡导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总则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解读三家汉字:儒,单立人旁加需,意为人生必需;佛,单立人加弗[fú],意为超过一般人的更高要求;道,意为人生之路的首要准则。

从学术层次看,儒、道、释是逐级提升的;从自觉程度看,儒、道、释是等级递进的;从修为众生数量看,儒、道、释是大幅下降的。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又不对立,三足鼎立,是一个“圆文化”的组成部分,易为三者内在生命线。孔子的哲学(儒教)是人生哲学,是入世哲学,它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教化人们从生到死这个人生旅行过程中如何处好人际关系,做个好人,是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观,是人生第一修养课,而且,青年时期没有修养好,中年时期补,中年时期没有修养好,老年时期补;而老子的哲学(道教)是自然哲学,是出世哲学,它揭示了人物关系,并要求人们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物类(自然)之间的关系,大到生态小到身边张挂的一副字画都需要和谐时空,是人类自然生存观;佛教揭示的是人与心性、自性之间的关系,透视出人生终极意义所在,要求人们不要“近视”、“近利”、“近名”、“近欲”,要为永恒的“心”(中国人叫“心”,西方人叫“灵魂”)负责,要求人们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二)老子对孔子言道

老子讲:“…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所以,有道之人,俯瞰世界,包容万物;从容淡定,笑看风云;根深叶茂,深入浅出。

伟岸之人,虑忘形释,念净灵空,不因灵魂空虚而虚无,由此融入禅境:忘我且宽容,大度且平静,入世且无争,有为且无怨。

(三)天人合一凸显“道”

“天人合一”由北宋理学家张载在其《正蒙》里第一次提出,但这一思想早在先秦就已产生。

“天人合一”是中国各种传统文化,包括孔、孟、庄、老、墨等一系列理论分支的核心基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天人是互感互动的,天人合一是人体生命与宇宙物质的合一、心物合一、物物合一、身心合一、三界合一、有无合一、终极合一。

人的主动性,就是和宇宙万物结合得更好、更彻底。一个人脑子里只有钱,是无法和大自然合一的。在当代,天人合一,多是梦幻。

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它是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东西,它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宇宙规律的体现。

天人合一揭示出“道”,是人类接近“道”,认识“道”,并掌握“道”的直通车。这一理念,能令人豁然开朗!

心性归元近道。心为主使,“心之官则思”,“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朱熹讲:“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心性多高功多高”。

毛泽东24岁时曾创作了《心之力》,可谓年少时他已入道。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

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血肉之躯,形而上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化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

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无论道教、佛教、禅宗,都以心为本原,能顿悟者,即心得道,去私亲道! 

六、弘扬“道”

(一)修行决定悟道先后

“道”,无形又具体,只有修行才能上“道”。

生为不同的生命,就有不同的准则、原则。古人一直是顺天命而生、而行、而作、而去。到了现代,人们物欲化了,与自然宇宙的法则背离远了,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地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疑难杂症。而宇宙真理是藏而不露的,需有根基与缘分才能获得。上士闻道后欣喜若狂,并时时事事对照,懂得人生真谛并非在于利益的追逐;中士闻道后由于悟性问题,若在一个好环境中会勤加努力,但是很多时候会随波逐流;而下士闻道便根本不相信,反而以为你是愚痴的人,在讲梦话,所言都极其荒谬,故而老子曰下士不笑不足以为道。

悟道者与现实的人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悟道者认同的是现实物质世界以外的一种存在,或称为玄界。而现实的人认同的是所见所闻所思为实在。自古以来,多少慈悲为怀的宗师,证悟得道后,住世立书,苦苦相劝。可能理解他们苦口婆心者又有几人。故老子在《道德经》中感叹:“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不同不相为谋,悟“道”有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现实的人太自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太贪恋自己的色声香味触法了,如乌云蔽日,从而丧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故知幽明之故”。其实,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类只在三维空间,暗物质占宇宙空间95%以上,看不见的东西比看得见的东西多得多,看不见的力量比感触到的力量大得多,有形的东西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局却被无形的力量决定,眼前的局面我们或许可以借势,未来的走势似乎早已拟定,人们往往背道而驰,觉醒的人才在大道中。

得道才是高人,遵道才是大师。一个人终生能得道,才不枉此一生。

(二)德行决定个人荣辱

自性,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德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德性而探讨学问。

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对外在世界的了解已经达到洞若观火的程度,对人自身的认知却仍在懵懂之中。意与言、行与思本应和谐一致,却常常相脱节相悖离。知己,就是要达到内心的最高感悟,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而是用心观察,不仅仅是用心观察,而是用“理”观察。去除我相,走出偏执,达到领悟事物发展“中观正见”的境界,真正做到求是、求真、求正,君子得一,可以为天下贞。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上天所给予人的叫做本性,人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再依照道的原则进行修养就叫做教化。道,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如果离开的,就不叫做正道了!

看得见的“财物”都是近的小的,名声却是大的远的;有形的都是暂时的,无形的才是永远的。对于人类来说,心性才是永恒的。

解读“心”字,不难看出,一个人要自私一点点,利人利社会要两点点。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惜物重德”、“取财有道”等准则,物质利益必须用道德统率。《周易﹒系辞下》有云:“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里所说的道义,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为道,符合民众利益为义,失去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利益,后患无穷。

人类的发展不过是一个生命过程而已,生命结束了,又有新生命诞生,反反复复没有终点可言的,所以大可不必把“欲望”看得太重,也没必要把“物质”看得太重,同样也没必要为小事或者一点小挫折“生离死别”。人生不过是无数过程中的一个过程而已,是无数次旅游中的一次旅行,但生命的意义肯定不同。

《周易·文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去除恶的叠加,就能防患于未然;助益善的积淀,就能成功于自然。因此,要扎扎实实、稳健沉着,不能急功近利,动辄追求翻天覆地抑或日新月异,期待一蹴而就,而是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时可逆知,物必顺成。

我们能依靠谁?自作自受,抬头三尺有神灵,我们要为我们的言行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必须及早自救,用道指引自己,返朴归真,走向正道!

(三)道行决定世间文明

弘扬国学,就是感召正知正念,启蒙天地大道。

中国是一个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自古以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道者昌,道者亡。我国历史上几个鼎盛时期,都是离“道”最近的时期。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为何物,或者也不了解中华道家,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大道。

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百姓日用而不知。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俗话说:各有各的道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

天主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始终没有偏离这一天理。

老子曰:“执大象,天下往”就是说:谁要掌握了道,天下人都会归附他。道政合一,天下太平。

毛泽东在《心之力》中谈到:“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经济之财富,兴大国农工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毛泽东为我党制定的党章就是“替天行道”的纲领,治国弘道,中华民族站立起来了!

党的十八大后,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认“道”追源,教化人们,把丢失的灵魂找回来,双肩担道义,振兴中华!

    胡焱照

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

国家住建部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特聘专家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副会长

    为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秉承为民造福之宗旨,致力于普及和推进易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三十年来潜心钻研易学文化,学术并重,经常参加国内外易学文化高端研讨活动,在命理学、风水学、姓名学、预测决策、易医养生等方面有独到经验与建树,曾用预测分析参与侦破重大刑事案件,经常受邀到国家机关或高校传授易学文化,并参与绿色城市规划和实业集团解困活动,每年都在国家级刊物登载论文,是国内首家“人生定制”服务活动启动者,和“生活易”传统文化讲座者,他编著有《汉字与名字》《人文风水讲义》,出版有《易经养生》《生活中的风水学》,均受到业内推崇,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策划实践深受各方关注和赞誉。

电话:15003111108

信箱:taiji3195319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