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究
您的位置:国际易学联合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 / 理论探究 / 正文

《周易》的现代管理启示

吴勤学 曾凡朝 谢海东

 

内容提要:《周易》作为综摄宇宙万物、涵盖人类社会、透显变化发展的原典性著作,以今天的视角看,它与现代管理理论及模式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方从以下六个方面对与现代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内容进行了研究:《周易》理论与方法是建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模式的重要基础;《周易》的整体性原则同现代管理学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契合,对现代管理具有极大的原创价值启示和意义;《周易》的吉凶观念预示着管理的福祸同源,其“趋利避害”选择要求蕴涵着管理的合理选择;《周易》的“盛德大业”“保合太和”为现代管理确立终极性管理目标指明了方向;彰显变易为动态管理及管理创新提供了方法论依据;“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的主体性思想彰显着管理的人本性原理。

关键词: 周易 现代管理 理论与模式

一、《周易》理论与方法是建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模式的重要基础

《周易》自产生以来,其学术地位极为显赫,应用领域无所不包。它作为综摄宇宙万物、涵盖人类社会、透显变化发展的原典性著作,凭藉其“究天人之际”的总体宇宙关怀、“大道之源”“圣人之蕴”的终极人文关切、“生生之谓易”“大化流行”的创生日新品格,引发了历久弥新、意蕴丰赡、融摄力强、绵延数千年之久的易学衍展长河,世世相传,生生不息。一般意义上,《周易》包括以六十四卦、卦爻符及卦爻辞构成的《周易》古经,又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哲对《周易》古经以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所进行的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解说所形成的《易传》,又叫“十翼”。“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①]作为本为卜筮之书的《周易》在卜筮基础上探测天机、体悟天道,指导人们的行为,引示人们趋吉避凶,在此种意义上说,《周易》又是一部管理学经典。“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系统的研究,只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但是,管理实践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②]同样,我们可以说,管理思想亦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易经》蕴含了尔后各种世界观的萌芽,也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是一部以巫文化为背景的管理之书”。[③]正如余敦康先生所言:“在几千年来的经学传统中,向来是经传不分,把《周易》看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认为《易经》的卜筮与《易传》的哲学并不存在任何的矛盾,而是有机地结为一体,具有统一的性质。按照这种看法,《周易》中的卜筮经过哲学的改造,是一种哲学化了的卜筮,而不同于原始蒙昧的巫术,其中的哲学是在卜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用以趋吉避凶,指导人们的决策行为,而不同于那些单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较为纯粹的哲学。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周易》看作既非卜筮之书,亦非哲学之书,而是一部管理之书,尽管其中包含有卜筮和哲学两种不同的成分,却在管理思想上获得了有机的统一。”[④]林忠军先生从《周易》作为卜筮之书和哲学之书的二重性出发,详细论述了《周易》是中国古代的管理学[⑤]。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之心灵、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出现了不应有的巨大冲突,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等等此起彼浮,日益严重,人类的发展和未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种种难解问题、挑战,严重困扰着人类的创造,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化解危机,《周易》经传所蕴涵的丰富管理思想,无疑对现代管理具有众多原创性的重要启示。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其管窥蠡测。

 

二、《周易》的整体性原则同现代管理学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契合,对现代管理具有极大的原创价值启示和意义

整体性原则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贯穿《周易》和以研究《周易》为对象的易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当中。通过仰观俯察、效法自然之道而成书的《周易》六十四卦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天地万物整体性。从今本六十四卦排列看,《周易》以乾、坤两卦为首,乾为天,坤为地,象征世界开始于天地。以坎、离两卦为上经末,坎为水为月,离为日为明,象征天地生万物日月阴阳贯穿其中,而万物生机勃勃达到显明完善之境。以咸、恒两卦为下经之始,咸为男女交感,恒为家庭恒久,象征万物生成后又产生了人类男女、夫妇家庭、君臣社会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制度。以既济、未济为整个六十四卦之尾,象征整个世界形成后其发展以至无穷。六十四卦每一卦亦具有整体性。从静态看,每一卦的六爻中,上两爻象天,下两爻象地,中间两爻象人,构成天、地、人三材整体格局,符示着天地人各自的定位及和谐共处一体。《周易·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周易·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都昭示了天地人三者密不可分,共处一体的整体性。从动态看,每一卦爻符号及其文辞往往表示一个事物整体发展过程。初爻象事物开始,上爻示事物结束。如随着由初爻到上爻之爻位变化,乾卦彰显了龙由潜、现、惕、或、飞、亢动态发展过程;咸卦表示由人的脚大拇指升至小腿肚子、大腿、脊背之肉,最后到面部的自下而上的咸感动态过程;渐卦表示鸿鸟由近到远、由低到高、由水中到陆地(鸿渐于干、磐、陆、木、陵)的栖息动态进程。所举这些卦爻都显示了一事物自下而上,自小至大,自微至显,自始至终的动态发展过程。总之,无论是作为整体的六十四卦,还是作为子系统的个体卦,无论从静态角度分析还是从动态方面考查,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周易》的整体性原则。从《周易》哲学的观点看,宇宙万物是一个浑然一体、动态变化、内蕴规律、发展开放的整体系统。《周易·序卦》将天地、万物、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作为一个有机相生的整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天地”派生出万物和人,万物和人与天地共处于一体,有着类似的结构和相同的属性。易经哲学根本主旨之一即是认为宇宙是一个动态开放、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其各个组成部分皆存在着内在一致的共生、同进和互动关系,每个事物都在整体互联网络的存在背景下运动变化发展。《周易·乾·文言》的一段话更是说明了人与天地、日月、四时、甚至鬼神合一的整体性意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大人德配天地,圣明与日月相合,普照苍生,顺应四时之序,因时制宜,其吉凶虽不经卜筮,亦与鬼神之意符合。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宇宙大化相契无间、一体无隔。正如北宋理学家程颢所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⑥]《易经》所奠定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本质上是系统思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思维。《周易》思维所包含的整体原则和系统思维与现代管理学的“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有机契合的。

“系统整体性原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所有管理实施都必须遵循的准则。”[⑦]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原理是从系统论上升来的。“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方法原则中最根本的就是系统的整体性原理和系统方法中提到的整体性原则。”[⑧]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最本质的属性,“整体”和“系统”这两个概念经常被同义的使用。正如贝塔朗菲所言:“普通系统论是对‘整体’和‘完整性’的科学探索,这些概念在不久前还被看作是越出科学界限的形而上学。‘系统’研究上运用的概念、模式和原则的跨学科性质为科学的统一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⑨]“系统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中的——个最基本的原理。”[⑩]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系统诸要素集合起来的整体性能,就是系统诸要素相互联系的统一性。要素一旦构成系统,系统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就获得了各个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特性。这种新的特性,是要素、系统整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只有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和把握系统整体性。“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11]

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现代化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存在于自身所处的系统之中,又与其它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正如《管理学新论》一书所言:“在现代管理中,管理工作已不再是过去的小生产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总是处在各个层次的系统之中,每个单位,每个管理方法,每个人都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各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输入’和‘输出’,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系统的统一范畴之内。”[12]管理的任务,就是组织协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各个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这系统和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管理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就是研究和把握管理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从而保证系统的有效活动。”[13] 《管理通论》第三章“现代管理原则”第一节就论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在现代管理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系统整体出发,进行系统分析,力争达到系统整体的最优化。”[14]《现代管理科学基础》第三章整章讲述了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要求每个管理工作者必须从思想上明确,控制对象是一个动态系统,而不是孤立的局部,应该从整体着眼看待局部,局部服从整体,一切均以追求整体最优为目的。”[15]

系统整体性原则强调要求管理者要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出发,运用系统整体观点去处理管理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从确定管理目标、选择决策方案、到管理过程的协调与控制,都要以系统整体性为出发点,以寻求事物的和谐统一为旨趣,推动全面发展,使管理系统实现最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管理效益。同时还要明确,“不但自己管理的对象是一个整体系统,而且这个系统还是一个更大系统的一个构成部分,因此必须考虑更大的全局,摆好自己系统的位置”[16]。

 

三、《周易》的吉凶观念预示着管理的福祸同源,其“趋利避害”选择要求蕴涵着管理的合理选择

一般说来,《周易》的卦爻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取象,叙述一个事件,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以此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即下结论,多用吉凶、悔吝厉、咎与无咎、利与不利等辞,将人们的行为进行判断划分。由此,《易经》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与世界万事万物同构相应,认为卦卦有吉凶,爻爻言祸福。在某种意义上,吉凶悔吝等等是卦爻性质判定的总纲,而吉凶祸福,说到底是对处于天人之际的人的利害关系的评估,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人,如果遵道进德修业,好坏利害吉凶祸福的问题则会发生良性转化,引导使人趋利避害,使人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命运历程。

《周易》的吉凶祸福判断实际上蕴涵着管理的合理选择。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古典管理理论曾认为,科学管理是给人类带来无限福祉的。但是,万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皆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充分发挥其各方优势而得到有益的发展,又有可能难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而有所偏失。事实上,科学管理理论在运作过程中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片光明,它在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周易》吉凶辩证的方向性和转化性哲思为管理昭示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方向的趋向性。《周易》吉凶一体体现着管理的福祸同源,吉凶转化预示着管理结果的选择判断。科学管理既可以造福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按照《周易》的吉凶祸福理念,管理应该是人们避害趋利的过程。管理本身具有利害的“双重效应”,它即可为管理者带来丰厚的收益,也可使目光短浅的管理者为追求某种利益而丧失更大的长远利益,所以管理者应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系辞》),“尽人事而知天命”(《系辞》),领悟、依顺“天之道”,修德于己,行德于民,“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系辞》),将管理者建功立业的目的融于“以为天下利”的大旨,使天下和自我相互协调、共至繁荣。

 

四、《周易》的“盛德大业”“保合太和”为现代管理确立终极性管理目标指明了方向

终极性管理目标的确立是现代管理的宗旨性问题。《周易》提出的“盛德大业”、“保合太和”理念,为现代管理确立终极性目标指明了方向。何谓“盛德大业”?《周易·系辞上》说“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造就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一样忧虑,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无所不备、无所不包、极其富有叫做大业;变化不息、不断更善、日日增新叫做盛德。再结合《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道通过天地化育、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称之为“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推广化育,行施不穷,使万物顺利运作,称之为“通”;执持阳健阴顺、交感变通的道理,将易的作用施加于天下民众来安顿天下百姓,称之为“事业”。《系辞上》还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系辞上》)易,其道至极!天地设位之间,易道运行于其中,圣人用易道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纵上所述,“盛德大业”是指将日新不息、无所不包的易道施于天下民众万物,所达到的社会和谐、德性日修、文明益显、政治昌明、经济富足的状态和结果。

《周易》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建立大而富的国家社会,而是天道人道合而为一、富有和谐的大同社会,这就是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人和谐理想,也是《周易》传文所称谓的“天下治”、“天下文明”、“天下和平”。《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由于乾道的变化,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刚柔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保持了最高的和谐,所以万物生成,天下太平。“和”是指异质事物的调和,亦指不同主张、不同观点的人相互交融共处。“太和”则是指这种和的程度达到了最完善的状态,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就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随时随地从自然的和谐中探寻、谋划社会和谐,加以保和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损益,以保持事物适应现实变化,使之高度和谐并长久保持,造就一种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胜境。“保合太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理想。以易学的这种管理终极性目标论为基础,管理才能进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五、彰显变易为动态管理及管理创新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变易原则是《周易》思想的核心。从《周易》字义看,周有周遍之义,易乃变易之称,为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即是指周流变化。从《周易》内容视之,《系辞》曾对变化概念作了界定:“化而裁之谓之变”,“一阖一辟谓之变。”这里,变指阴阳相互裁节交替,如门户一样开闭相循。化,其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而虞翻在注“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时曰“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周易·系辞上》也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天为最大的阳,地为最大的阴,故变化呈现。所以,《周易》的“变易”是指以阴阳交感为根源的天地、四时、万物、万事的周流变化不息。《周易》作者认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无时不在变化。《乾·彖》说“乾道变化”,《坤·文言》和《系辞上》言“天地变化”,《恒·彖》曰“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丰·彖》:“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革·彖》:“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生生不息,变动不居;易道流变不息,循环往复。“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w要,唯变所适。”(《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天地万物变化莫测,无一定之成规,易能“变”、能“化”,其变化无形无体。万物有形可感,易道变而无形,神妙莫测。易道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惟变所适。

最能体现变化的是爻。爻,有效法之意。效法的对象就是动。《系辞》:“爻也者,效此者也。”“爻者,言乎变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爻。”从《系辞》论述看,由于爻的形成是效法了自然的变动,而使爻具有了变化或变动的义蕴,这种变动表现在阴阳爻互变:由阳爻变阴爻,由阴爻变阳爻。“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因为爻的不确定性,六十四卦之间相对稳定的格局被打破,卦与卦可以互变,即由一卦变成了另一卦。这不仅指今本六十四卦排列内涵了“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卦与卦相因互变,更重要的是爻动改变了卦的性质,构成了所谓的卦变。这种爻变和卦变正是易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生动体现。

《周易》的变易是与“生生”联系在一起的,《周易》所崇尚的变易并不是一个机械的、或杂乱无章的运动变化,而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系辞》)。也就是说变易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演化过程,易的本质是变化日新,所以《周易》将日新与“盛德”相联,认为“日新之谓盛德”(《系辞》),日日生新,永无止息,此乃盛德。

《周易》作为一个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黄庆萱先生曾经指出,六爻是小规模的周流变易,六十四卦是大规模的周流变易[17],并且认为,“由于《周易》认为时间周流变易,悠久无限,所以不说‘始终’,而必说‘终始’。”[18]《周易》这个动态开放系统与现代管理所谓的动态系统是一脉相通的。由于管理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诸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使管理系统无时不处在动态流变之中。所谓管理行为,其实质含义也就是尽可能地在阴阳之分与阴阳之合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对组织目标进行不懈的追求。《周易》所彰显的变易,与现代管理十分契合,无论是彼得·杜拉克的管理之道,还是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抑或是迈克尔·海默的企业再生理论,都与《周易》的变易理念一脉相承。甚至于斯宾塞·约翰逊的“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无论我们害怕改变还是喜欢改变”[19]的观点,也可以算作《周易》变易理念的注解。这就要求管理者树立正确辨证的变易观,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内部要素,把管理看作为动态流变过程,视变易为成就事业的主题,牢牢把握“通变之谓事”(《系辞》),在管理中不墨守成规,切实寻求可行的变易之道,掌握《周易》中所强调的“时”之内涵(《系辞》认为“变通者,趣时者也”),随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协调、控制,与时俱化,顺应时机而通权达变,使管理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循环;努力做到“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系辞》),在变化中求进,在改革中畅通,在发展中不断吐故纳新,持续地丰富和发展着自己,以成就“盛德大业”,直至“保合太和”。

同时,《周易》由指出变易中有不易、简易,在强调变化同时又认为这个变化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遵循管理规律,一方面在管理活动中要坚持管理方法原则;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宜的变通方法,保持政策连续性一致性和变易性随时性的统一,以实现儒家管理学中的“执经达权”(经是常道,权即变易)。

 

六、“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的主体性思想彰显着管理的人本性原理

三才之中,人居其一,立于天地中间,由此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周易》崇尚中位,视其为尊位。《周易》二为下卦中,五为上卦中,二五多功多誉。而且就八卦三爻而言,上爻为天,中爻为人,下爻为地。二、五是人位,是人之尊位,往往称为大中。如《彖》释《大有》云:“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而且,《易传》认为作为彰显和践履易道的主体之人,其性本善,源于自然,善性是人生来固有的。《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秉受阴阳互变之道即为善;顺成其道即为性。善性源于阴阳之道,但是不同的人对善的认识和体察的程度不同,即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通过培育和教化,张扬人的主体性,发掘人之善性,本身就是对人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完善和成就人之善性,使其成圣并由内圣向外王转化。这个过程就是管理过程。

这种思想与管理的人本性原理是呼应和一致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有着多重目的的机制,而在这多重机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20]管理的主体当然是人,而管理的客体不管是人、财、物三形式,还是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五要素,但人总是管理的第一客体,是管理系统内最活跃的因素,是管理的决定因素。科学地管理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整个管理效益的关键。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在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从人的本性和需要出发,把人视为管理的重要对象和组织的重要资源,协调处理好人际关系,在管理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群体氛围。在管理中把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做好人的工作放在首位,使管理的一切活动都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提高人的素质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以损益两卦为例,从卦象上看,泰卦减少下卦一阳爻增至上卦,是谓随卦;而否卦减少上卦一阳增至下卦是谓益卦。由损益两卦看管理,管理者“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彖》)管理则会事半功倍,能够获得最大效益。相反,如果管理者“损下益上”,则无法实现管理目标。《剥·象》云“上以厚下安宅。”《夬·象》云“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意亦如此。

《周易》经传所蕴涵的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周易》阴阳互补观念在管理学中体现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树立管理系统整体的前提下,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做到分工科学,责任分明,协作有序。《周易》注重中和均衡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摆正位置、重中求和,适量守度,通过选择最佳的管理方法,达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保证管理活动合理有效运行,实现管理的最佳效果。《周易》义利并重、义以为上的思想要求在管理中对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又要“理财”(《系辞下》)“为天下利”(《系辞上》),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富有之大业,并达至“利者,义之和也”之境,使精神、文明和经济和谐并进。诚信被《周易》列为做人之本,也是管理有效运行的根基和关键。《周易》中的交感理论、尚贤理论、易简理论对现代管理都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吴勤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曾凡朝,山东郓城县人,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心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谢海东,北京联合大学易学中心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易学与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