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养生
您的位置:国际易学联合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 / 易学与养生 / 正文

当代中国人的“五谷为养”

    《黄帝内经》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之前有北京某幼儿园院长非常推崇国学,想给孩子们按照《内经》原则安排衣食住行,读了这段话兴奋莫名,然后在网上一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说法很多,马上凌乱了,于是打电话给我们,问“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到底是什么?不搞清楚没法给小朋友们做饭。

  “五谷”,老百姓都很熟悉,平时说话时提“五谷”心里一定不是想着那五种具体的谷物,大概都是想着一些可以做主食的、当饭吃的粮食,比如说大米、小米之类。老北京还有一个说法,认为婴儿到5个月大小的时候能闻到“五谷香”了,从此可以给小婴儿加点辅食了,一般是从谷物粥开始,具体哪种各凭经验,没有人考证究竟是哪“五谷”及“五谷”的先后顺序。

  老百姓的这种想法恰恰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符合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因为“五谷为养”这段话出自《素问》的“藏气法时论篇”,“藏气”是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的功能、运行等等(其实是以五脏代表人的身体机能),“法时”是效法、取法于天时,这一篇通篇讲的是人的生理功能如何与四时五行相应、相合。

  在“五谷为养”这一段之前还有好几大段分别讲了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喜好、失调治则等等内容,总框架是五行,分别对象就有五时、五色、五脏、五味等,说完五味,接着就开始“五谷”这一段话,显然是承接之前的五行框架来讨论所有饮食物,体现的是一种分类、思维原则。

  而对“五谷”究竟是什么一探究竟的思路则非常高明,这是真正对小孩子的健康负责任的态度。“五谷”作为一约定俗成的说法,可以万万年模糊下去,但一旦落到实践中,比如选取食材做饭,就必须具体,必须可以度量,且能经得住各种检测,这是我们今人要继续的工作。其实古人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实际也是这么做的,比如王冰在注释“五谷”这段话的时候,认为“五谷”是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果”是桃、李、杏、栗、枣,“五畜”是牛、羊、豕、犬、鸡,“五菜”是葵、藿、薤、葱、韭。而到了明代,李时珍作《本草纲目》的时候还在遵照“五”的分类原则安排各种药物、食物,但统计《本草纲目》中的食物会发现平性食物、甘味食物最多,看得出来,李时珍已经意识到既然是食物,就要满足可以长期食用而且极可能长期食用的要求,所以选择上以平性甘味为主,以补为多。如何回答今天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究竟如何具体化呢?可能需要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饮食习惯、个人体质,总原则是结合时令、以平为期(南方可偏辛、偏凉,北方可偏温、偏甘)。